为实现中医走向世界的梦想,中医教材改革势在必行。对未来教材中的知识重建,也是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`
吴周强认为,古代中医学的知识结构蕴藏在整个科学体系中,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,绝非朴素的唯物论和文化概念所能够囊括,大多情形下需要系统化的溯源探寻甄别,更需要在大中医层面与时俱进,抽象升华整体聚焦持续完善重构。传承到近现代的中医学教材,不可避免的在形式上受到现代医学体系影响,趋向疾病、趋向细分,趋向技术逐渐成为主流,加之中医学知识庞杂,内涵极其丰富,溯源梳理和传承创新并不容易,又受到各种导向和大环境综合因素的影响,中医学知识结构固有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常被忽略,日渐式微。当然此间也不乏许多坚守中医学特点的成功实践大家,例如惠永正院士的中药大数据挖掘系统研究,陈竺院士的中药治疗白血病机理研究,吴以岭院士的络病学说研究,俞梦孙院士的系统工程科学(稳态)中医传承创新研究,闫希军教授、李大鹏院士的多靶点中药复方新药国际化研究,聂文涛大夫的糖尿病谷物曲线研究等等。其关键共性都是以中医学的整体性基础为本,汇聚现代科技进展的开放性、包容性、技术性,与时俱进,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中医学的知识结构。由此足可鉴证,中医知识结构重构的必然性和可行性。
最早称之为教材的中医学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开始。当时的著名中医丁甘仁、恽铁樵、章次公、秦伯未等,系统整理传统中医经典,完成了最初的中医教育知识框架。1960年,全国第一部统编教材完成。石松认为,1952年,全国高校哲学教育变成了北京大学一家。在这里,所有的哲学家都完成了哲学知识体系的统一。1956年之后,全国开始了国有中医药大学的建设。中医学全国统编教程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,如阴阳关系被解释成矛盾论,五行学说被解释成朴素(机械)的唯物主义。对所有疾病的治疗逐步归结成最常见的几种“证”。中医学第一次完成了空前的形式上的统一。各种法律制度保护措施快速完成,使民间中医学的逐步蒸发。对从业人员要求必须经过国有大学的中医教育,后来发展成为必须具有执业中医师资质,这些都使民间中医技术必须向国家建立的统一中医学靠拢。原来百家争鸣的数千年中医药学,消失得比四书五经更彻底。民间中医药学经过一个世纪的洗礼,能够保存相对完整的家传教材已经很少见了。如唐末战乱,聂家在流亡中遗失了《五脏论》《食品经》,于是为了后人学习便利汇编了《神农原道歌》和《神农食品经》。但是,文化的力量就在于经久不衰,聂文涛家传的这些歌诀大部分得到了保留。民间中医学精化可以作为未来教材的重要知识补充。
目前天然药物研究在全球高速发展,很多研究成果都应该成为新一代中医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。近年来出版的很多中药学著作中可以看到大量相关内容。
-
上一篇: 深圳 交警开罚单!路途乐安全座椅为中国宝宝保驾护航
下一篇:没有了